峨眉武术能成为中国武林一大名宗,它的异乎寻常之,在其优异的攻防原理和对人体潜能的开发,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匡扶正义。
峨眉派武术认为,技击不仅能制敌,也是一门格斗艺术,要体现出格斗美感。在实施格斗技法时,既要能制伤、制残、制死敌人,还要打得“斯文”、打得“高雅”、打得高明。缠丝拳明家于天沛老先生常说:“缠闭法门,斯文之道。”从明朝唐顺之《峨眉道人拳歌》所言“百折连腰尽无骨, 一撒通身皆是手”可知,虽然百折连腰尽无骨能尽显斯文之优雅,但一撒通身皆是手依然有“挨着何处何处击”之神效。
技击中任何形式的打斗,皆为踢、打、摔、拿、攻、防、追、退的对立、统一、转换,要解决好这八个字,就必须在时间、空间、距离、角度等要素上形成合理的整体攻防结构,技击中可能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也可能是多人对多人。峨眉派为解决技击这一异常复杂问题,经历代高师、名手实践,创造出优异的攻防原理——螺旋缠丝网状格斗原理。
在其手眼身法步的每一动静之中,技击动作均由武术各轨迹点螺旋而成线,由线螺旋缠绕而成面,由面的扭曲变化而成浑圆立体劲势,由浑圆劲势合成多个具有磁力效应的场,从而实现以本体为中心,多个“磁场环境”随机交错,对敌形成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立体攻防网状结构。依三才天、地、人(上中下正斜顺逆缠丝劲)而扩张成上下左右与四面八方无所不包的多层立体攻防结构,如浓密的蜘蛛网般将陷入缠丝劲的蚊虫飞贼控制。
展开剩余66%能体悟缠丝劲如蜘蛛网般粘黏连随控制敌人,方能理解“玉树挂宝衣”的先贤训示。玉树者,难以精细雕琢之玉器也,犹简笔画般只有树干及三五粗枝表意(无细叶细枝之工笔效果),像人之头躯四肢。宝衣者,润滑体贴之真丝织物也,挂在敌方人体这棵“玉树”上,无论其坐卧行走总能自上而下紧密封闭之。著名招势“如封似闭”之本意,并非简单地跟步双掌扑出,而是以浑圆缠丝劲势如水晶橡皮泥般渗入对方桩架。前人曰:“太极拳,缠丝法也”。体用之间,关要所在。
自古有曰“易学在蜀,武学自巴”。浸润了巴蜀上古先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峨眉系列武术,经历代峨眉道人的深研精修,成就斐然。无论是资州陈抟老祖的火龙黄林艺,还是合州濂溪先生的太极阴阳图,亦或涪陵伊川先生的八卦点易法,都为后世内家武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人不可“赖其末而忘本”也。上世纪90年代末,重庆王佑辅师兄与台湾梅花拳宗师80多岁的张武臣先生相互交流中华武术的原理时,通过多种技击招法应证了少林心意把、峨眉缠丝劲、太极浑圆势、梅花五行法的核心技击思想同出一源。
除了峨眉系列武术阴柔派、阴阳派武学的内家拳技法以外,峨眉武术的纯阳派技击思想也与现代搏击思路高度一致。峨眉武术纯阳派刚猛肃杀的技击思想精准传承了《峨眉道人拳歌》中“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功夫。余早年从“幺叔”黄占奎习峨眉僧岳洪门技,有回忽遇恩师天沛及郑师兄黄师兄等特高兴,前日在临江场餐馆畅饮醉酒,昏睡一夜后,次日虽依然偶尔暴吐,但演练峨眉纯阳功夫,依然有“崖石迸裂惊砂走”之效。郑师兄家新修左厢房尚未打三合土,行拳时溅起土石如米粒粗细,打在众人手脸上隐隐生痛。
欲使格斗产生良好的杀伤效果,峨眉派武术在修炼过程中,从有形的物质层面上始终将“硬、重、快、巧”四字诀作为练功原则,贯穿于武术修习的整个过程。对“硬”的修炼,首先体现在技击风格硬朗,心理对技击残酷性有充分准备,使练功与技击时有忘我的心性,心无杂念。在功法物质层面上对人体贯穿易筋、洗髓修炼(练习韦驮劲、金刚劲),其次要上桩。峨眉十二桩(功法架)、浑圆桩等功法都有培养搏击整劲的修炼法门。
对“重”的修炼,方法很多,最有特色的是“踩空劲”(技击时,在接触敌手的瞬间,能将全身体重、劲力最大限度作用于敌方身上)。对“快”的修炼则要求内修、静养,首先心空,心空即心无杂念,凝神忘形,此时反应敏捷,才能做到心快打心慢,即反应快打反应慢。其次对招术的每一动静能做到极松与极紧的瞬时转换与招法链接,以及身形步幅的急停、急速起动,反向转换等。峨眉派武术对“巧”字诀的修炼体现在虚实收放的技击谋略和网状立体攻防结构的螺旋缠丝劲中。
发布于:重庆市